top of page
報導頁首

你搭公車時,有沒有注意過
有幾位老年人靜靜地與你擦肩而過?

台灣老年人口的成長趨勢,早已成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根據113年第24週內政部統計,截至112年6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418萬人,佔總人口數的18.35%,也就是說每6個人就有1位老年人,距離邁入『超高齡社會』的20%人口比例僅有一步之遙。其中台灣有超過97萬名老人獨自居住,佔了老年人口的23.3%。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截至民國114年4月,台灣「房租指數」年增率達2.49%,顯示租金水準仍持續攀升。另據內政部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截至113年3月底,各直轄市租金中位數中,新北市高居全國之冠。此外,自105年至113年間,新北市更連續19年蟬聯全國「一人戶」數量最多的城市。高租金壓力與居住空間縮小的「蝸居化」現象,正逐漸成為年輕世代生活的常態。

羽化圓2.png

一邊是感受孤單的長輩

羽化圓1.png

一邊是找不到落腳處的青年

如果...他們住在一起呢?

政府試圖改善老年安養問題以及青年租屋和蝸居問題,同時推動「世代共融」的政策,因此「青銀共居」這項計畫誕生了。

央北天空.jpg
青銀共居是什麼?

當青春遇見銀髮
              青銀共居是什麼?

廣義的「青銀共居」是青年和年長者同住在一個社區下,彼此互相分享生活中的一部分,狹義的青銀共居則是年輕人和年長者一起住在同一間房內,互為室友,照顧彼此的生活。

但是台灣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而是由各個地方政府與民間單位配合去做地方化的推動,以六都為例,究竟有哪些具體作法呢?

羽化圓1.png

台北市

主辦單位  社會局

陽明老人公寓×文化大學 青銀共居計畫

青年提供15小時/月服務,換取低租金,設有輔導機制與訪視系統

台北市

羽化圓2.png

新北市

主辦單位 

社會住宅科、社會局

央北社宅跨世代共居試辦

採申請制,青年協助長輩日常生活與活動,部分設有共食空間

新北市

5.png

桃園市

主辦單位 

桃園市社會住宅服務中心

高齡友善換居

社會住宅專案

65歲以上長者可將自有住宅透過「以屋換屋」方式提供給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服務。

本計畫協助高齡者換至2樓以下或入住有電梯的社宅。

桃園市

6.png

台中市

台中市

主辦單位   

都發局、社會局

青銀共融計畫

以公宅為場域,導入長照與社區營造概念,並結合在地大學

3_edited.png

台南市

台南市

主辦單位    台糖公司

台南崇賢青銀宅

由私人興建管理,並申請政府補助,以合理的價格以及完善的設施吸引各年齡層居住。

4_edited_edited_edited.png

高雄市

高雄市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老青共居

三大推動方案

1.老青分租計畫:讓家中有空房老人,與市府委託的租貸服務業者簽約,再由業者仲介媒合承租人

2.老青共幢計畫:以前金警察宿舍場域推出改建為社會住宅。

3.分租認證計畫:由都發局與大學合作推動,建立分租房屋認證,確保居住安全、追蹤承租長者與學生。

新北市政府自2017年起推動全臺灣第一處青銀共居「享住在一起 三峽北大青銀共居計畫」,核心目標是解決青年居住困難與長輩獨居問題,進而建立更有凝聚力的社區,打造世代共享的創新住宅文化。

 

隨著計畫推進,2020 年,新北市政府轉向更廣義的「社區共居」概念,開始「新店央北跨世代共居計畫」,將整個社會住宅社區視為潛在共居對象,規劃 29 戶組成的「跨世代共居種子戶」,發起共識會議與社區活動,同時提供許多共享空間,增加住戶間的交流,達到「世代共融」的目的。

 

新北市作為率先嘗試青銀共居的直轄市,同時希望能夠成為社宅共居的典範。接下來我們將以新北市「新店央北跨世代共居計畫」作為樣本,了解青年和銀髮族,適不適合住在一個屋簷下呢?

棉被.jpg
新店央北[跨世代共居計畫]

兩個差異甚大的世代該如何一起生活?
新店央北【跨世代共居計畫】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計畫的參與者有哪些吧!

羽化圓2_edited.png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是政策推動者與資源支持者。

城鄉局.png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承辦單位

監督珍宇

羽化圓2_edited.png

珍宇設計作為執行團隊,主要的工作就是統籌整體的計畫規劃與執行。

珍宇設計.jpg

珍宇設計

執行團隊

監督種子戶

羽化圓2_edited.png

央北社區包含住戶、種子戶、地方里長、鄰里組織,為實際執行者。

大樓.jpg

央北社區

實際執行

01

招募審核機制 

目前的入住審核機制包括書審與面試。首先會透過書面審查會檢視申請人是否符合社會住宅承租資格並了解個人背景與動機以及回饋社區的提案構想。再進行面試評估其參與社區與人際互動的意願。

>>>>>>>點我看更多

02

住屋安排方式

>>>>>>>點我看更多

央北社宅共規劃有29戶參與共居計畫,房型有套房、兩房、三房。並未強制長者與青年共住同一戶。房型依據住戶家庭人數分配(例如兩人可住兩房,三人可住三房),符合社宅承租資格即可入住。換言之,青年與長者各自申請入住,自有生活空間,不強迫合住。

03

共居的實質操作

>>>>>>>點我看更多

青年與長者各自以專長提案申請入住,

成為共居「種子戶」

04

共享空間與活動設計

>>>>>>>點我看更多

社區內設有共享空間(兒童遊戲室、閱覽室、多功能會議室),提供課程與交流使用。

回饋課程內容涵蓋手作、烘焙、繪畫、影像製作、英語、理財、健康運動等,讓不同年齡層能透過興趣交流

05

評估執行成效

>>>>>>>點我看更多

每期活動後發送回饋問卷,了解參與狀態與滿意度。並針對活躍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蒐集改善建議與行動觀察。

06

評估結果應用

>>>>>>>點我看更多

表現越好,租金折扣幅度越大,最多可至七折

央北團拍.jpg
長者這樣說

「跟年輕人住一起,其實……」
    青銀共居長者這樣說

點選下方住戶,一起聆聽他們的共居故事。

玉華.png

玉華

75歲,家管

​央北社區長者住戶

廖大姊_edited.png

廖大姐

73歲,家管

​央北社區長者住戶

朵荋.png

朵荋

73歲,家管

​央北社區長者住戶

大樓-1.jpg
青年經驗談

從初衷到生活日常:
青年住戶的共居經驗談

點選下方住戶,一起認識他們眼中的青銀共居。

MIKO_edited.png

Miko

2~歲/IT行業/編織課

​央北社區青年住戶

一芳姐_edited.png

一芳姐

56歲/餐飲業/繪圖課

​央北社區青年住戶

Teeris.png

Terris

26歲/軟體業/攝影課

​央北社區青年住戶

韻竹.png

韻竹姐

55歲/健康管理產業/健康管理課程

​央北社區青年住戶

數據真心話

用數據傾聽住戶的真心話

為了瞭解民眾對於青銀共居的真實看法,我們針對「新店央北跨世代共居計畫」社區,發放了20份問卷,其中收到7位長者,13位種子戶青年的回覆,調查關於參與者對於計畫的實際感受。

長者與青年的相處狀況

青年與長者的相處狀況

根據調查,大部分的老年人與青年人相處融洽,多數人覺得彼此是「偶爾交流」的關係,次多數為「像家人/朋友」的關係,其中沒有人表示雙方相處「不融洽」。

青年與長者的交流改變程度

長者與青年的交流改變程度

在參與計畫後,老年人與青年的交流程度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跨世代互動整體呈現正向影響。

接著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心裡話吧!

部分住戶表示是因為央北社區提供的租金優惠與完善的公共設施而選擇入住,青銀共居實現居住正義方面有一定成效


珍宇設計透過制度性的誘因促使種子戶積極進行活動規劃與執行。除了初期較具強制性的活動參與要求,央北社區已逐漸發展出「社團化經營」的社群模式。住戶開始從被動參與轉為主動投入,依據自身興趣組織各式社團,如編織社、登山社、流唱社與廚藝社等,進一步形塑出更具凝聚力與歸屬感的社區文化氛圍。


這樣的共居方式不僅讓不同世代的人能在日常中自然地交流、互助,也進一步加深了情感上的連結與理解。同時也讓參與者得以跳脫原本的生活圈,與來自不同世代、職業與人生經驗的住戶互動交流,拓展彼此的視野。

溫暖與卡關

一起住的日子裡,
有些溫暖,也有些卡關

公寓.jpg


空間規劃尚未針對共居需求調整

許多參與者反映,雖然央北社區已有菜園和其他公共設施,但目前的公共空間較為有限,尤其是廚房和交流區域不足,難以支持更頻繁且自然的跨世代互動。共享空間的不足,成為世代交流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黃昏流浪漢.jpg


活動參與落差大,缺乏長期動能

執行團隊珍宇設計提出,長者參與度高但固定,青年住戶有時因學業或工作無法穩定投入,導致互動熱度不均,不積極度成為青銀共居的一大缺點。

黃昏台北市.jpg


種子戶組成的高度流動性,積極性不高

執行團隊珍宇設計提出,青年種子戶時常受限於工作、搬遷、家庭變動等因素,參與期間不固定,以及租期上的限制,常導致社區行動人力難以預期與延續。

HOW居才是好居

HOW居才是好居

青銀共居的成效往往來自於參與者的自主性與真實意願。當制度設計過度強調規範與責任,試圖以外在壓力促使不同世代進行交流時,反而可能讓互動流於形式,失去自然發展的空間。

新北市政府認為「新店央北跨世代共居計畫」作為一個實驗性計畫,目的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青銀共居模板」,成為未來青銀共居的典範。

而在執行層面,相比強制性的活動安排,珍宇設計更注重居民本身的主動參與與內在動機,由住戶來推動交流,促成更深層的連結。讓青銀共居成為自主的計畫,共居關係真正走入生活日常。

青銀共居真的是解決世代孤獨與居住正義的好解方嗎?我們不能妄下定論。

期許未來能持續參考更多國內外案例,觀察不同文化與制度下的實踐經驗,從中提出更貼近在地的可行方向,台灣也能逐漸發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共居關係,讓青銀共居成為一盞長久且共存的明燈。

你認為青銀共居真的是解決
世代孤獨與居住正義的好解方嗎?

TKTV LOGO.png

淡江電視台

文字   陳昱靜、林承翰
攝影   黃楷皓、劉依淳
網站設計   鄭心詠、陳羿臻
​指導老師   萬玉鳳

bottom of page